近年來,小區電梯突然加速沖頂或者突然蹲底致人死亡的事故讓電梯安全成了人們日常關注的焦點。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電梯行業起步較晚,但是憑借著較快的發展速度,一躍成為全球電梯保有量第一的國家。截至2021年12,我國電梯保有量已達到879.98萬臺。占全球電梯保有量的39%,同時還保持著每年10%以上的增長速度。

2021年特種設備生產許可證分類比例圖
由于電梯市場的快速發展和電梯安全事故的頻繁發生,大眾對乘梯的安全度、舒適度、便捷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滿足人們日益高漲的電梯需求,智慧電梯的概念隨即被提了出來,并被賦予了物聯網、5G、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的范圍,進入發展快車道。
智慧電梯:迫切需要突破發展瓶頸“智慧電梯‘是為了解決當下電梯安全問題而提出的一個概念:它一般由數據采集、數據傳輸、中心處理和應用軟件等4個部分共同組成一個完整的電梯物聯網監控系統。
一般所能理解的智慧電梯,就是能夠實時獲取電梯的各項運行數據,并對電梯運行狀態做出判斷,在電梯發生故障之前第一時間做出預警,并發出警告,具有“預知故障“的功能。同時,在電梯被判定即將發生故障時,能自動停止運行并打開轎廂門,語音提示乘客離開轎廂內部,同時通知相關維保人員。
綜上所述,智慧電梯有利于解決電梯安全隱患多的問題,通過數據傳輸設備對采集到的電梯運行數據進行分析并上傳至云平臺,云平臺再實現進一步的管理和維護,實現對電梯的實時、有效監管。

伴隨著各種新興技術的迅速發展,電梯的管理也逐步走向智能化、實時化、動態化。新型的管理方式可準確溯源電梯故障,還可以提前預警,將事故的苗頭扼殺在“搖籃“里,確保電梯的安全運行。
整體而言,智慧電梯發展速度迅猛,但至今未能全面普及,究其原因是它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難題:
1.科技發展的前提是硬件、網絡設備的大量投入,一次性資金投入無法滿足電梯物聯網的長期發展,更無法承受后期系統維護的巨大壓力;
2.電梯物聯網平臺的特性不同,存在的數據接口、傳輸協議、數據標準等方面也就各不相同,導致現有系統平臺之間的數據無法達到萬物互聯的效果;
3.由于收益有限,目前物聯網設備的收入多來自廣告收入,與硬件設備、日常運營的投入相比,不足以支持項目的可持續性。

以上電梯物聯網面臨的困境,導致了電梯物聯網落地項目給企業帶來的收益并不多,因此大部分企業積極推動智慧電梯落地的意愿也就不那么高了。
藍海市場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扶持和鼓勵下,我國的智慧電梯發展已經全面啟動。許多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相繼出臺政策,投入資金建設本地電梯物聯網。截至目前,北京、上海、無錫、合肥、泉州等城市已經全面支持智慧電梯系統。
估計有人會問了,智慧電梯這個概念早在2010年已經出現了。誠然如此,當初智慧電梯這一概念在北京、重慶等地興起的時候,各方面的影響力還不夠大,無法促進引導智慧電梯的大規模推廣。但是,5年后新成立的電梯物聯網公司占比已經超過80%,一些頭部企業也紛紛開始布局智慧電梯領域。
可見,這些數據、項目落地表明:國內智慧電梯的市場前景還是十分廣闊的。

智慧電梯項目的落地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單一的問題,而是牽扯到物業公司、維保公司、乘客、政府監管部門、電梯媒體等方面的復雜問題,同時還要考慮到企業自身的生存問題和試錯成本。所以,智慧電梯是一個需要全面考慮的立體化問題。
但是,機遇總是與挑戰共存的,新的機遇勢必會帶來新的變革。加之國家政策和地方法規的不斷完善和持續推動,智慧電梯一定會迎來真正快速發展的歷史性時刻。